意识到这个问题后,她哭了:
“我有这么好的孩子,我为啥还总要对过去耿耿于怀?就算为了我的孩子,我也要修行自己。”
她没有给孩子贴标签,说孩子偷东西,而是从生活中各种小事,带孩子去分辨“什么是我家的”“什么是别人家的”“什么是我的”“什么是别人的”。
后来,孩子大了,懂事了,再也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。
我爱你@网络
我过去在报社当政法记者时,一位长期关注青少年犯罪的女检察官曾对我说:
“排除极端的变态,贫穷和匮乏,才是偷窃背后最深层的心理动机。”
如果,你被别人告知,你家孩子偷了东西。
你要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给孩子贴上“小偷”的标签,进行羞辱和殴打,而是冷静下来想一想:
“是不是我在日常中,让孩子感到了匮乏和从未满足?”
同时,要坦诚地和孩子沟通:
“你是我的孩子,不管你错了,还是你被冤枉,我都会和你站在一起,解决这件事情。”
“我永远和你站在一起”,是比“你到底有没有偷”更智慧的思维。
因为,前者是把问题当作礼物,陪孩子去成长。
而后者,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陷入了对错困境。
10岁莎莎自杀后,最悲恸的是她父母。
但,亲爱的朋友,如果你遇到雷同的事件,不管多忙多累,都记得第一时间和孩子谈谈:
孩子被文具店主示众,又被同学嘲讽,内心必然藏着巨大羞耻和伤痛。
父母当第一时间和孩子站在一起,纾解内心的不良情绪。
抱抱惊恐又绝望的孩子,和她站在一起,从问题和事实出发,去承担责任,厘清问题背后的原因。
父母之爱,要及时表达,也要深切长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