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或,徐某邦在连胜了王某磊后,也能认识到,再打下去,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,甚至会打伤打死王某磊,而举手投降:
“我不打了,我错了,我们还是老同学、好室友。”
然后,两个少年握手言和,看热闹的人一哄而散,那么就没有后来的悲剧。
现实,没有如果。
只有两个都不认输的少年,像斗红了眼的野牛一样,非要厮杀到底,最后两败俱伤。
这和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有关。
青春期,又称亚成年期,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。
身高迅速长到成人的高度,性别特征开始出现,让10多岁的孩子错以为自己已经长大,可以掌控整个世界,也可以击败所有对手。
但是,经历匮乏和言行错位,又让这群孩子的心智停留在冲动稚嫩的阶段。
所以,青春期的孩子会陷入这样的分裂中:
●逞强好胜,在自卑和自负的两级游走,自尊心极强。
受害人王某磊在明知干不过徐某邦的情况下,还跑去找人复仇,最后不幸身亡。
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
说的不是武松,而是青春期的孩子。
●不知悔改,不懂认怂,不撞南墙不回头,不见棺材不掉泪,不进铁窗不知悔。
嫌疑人徐某邦,在上个回合中,明明听见王某磊说身体不适,但在下个回合中,还是把拳头抡向王的胸口,直至王某磊倒地死亡,而他自己也成了少年犯。
偏执和癫狂,对风险评估不足,只顾眼前输赢,看不到身后胜负,是青春期孩子最容易犯的错。
●因为“自我”不确定,强烈依赖群体认同,特别害怕在同龄人面前丢脸,同时又特别在意同龄人的评价。
王某磊在清楚自己弱势的情况下,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徐某邦决斗?
因为他觉得就这样在大家面前输了,很丢人。
当时宿舍里,如果只有他和徐某邦,没有高一孩子的围观,我想悲剧大概不会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