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襄公是仁义还是愚蠢,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义之举(4)

2020-07-06 17:32

刚回国的宋襄公看看公子目夷:想不到吧?咱又回来了!刚继位的公子目夷看看宋襄公:你这废物咋没死在楚国呢?

也是这兄弟俩比较理智,都克制住了找对方麻烦的冲动,因为强敌楚国在前,他们必须齐心协力。

公子目夷立刻归还君位,并一再解释这是权谋之计,宋襄公自然表示无所谓,他完全相信自己的哥哥。

楚成王一看这兄弟俩没打起来,自己也觉得无趣,所以决定退兵。

楚国退兵之后,宋国的局势变得极其微妙。

按照宋桓公遗命,宋襄公继位是名正言顺的,公子目夷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,兄弟俩表面友好的状态维护得很不错。

可这次宋襄公被抓,公子目夷立刻成为新君,再加上宋襄公丢了大脸,在国内的威望肯定也有所降低。

公子目夷或许是抱着“高筑墙、广积粮”的施政方针在跟宋襄公对耗,所以他并没有贪恋国君宝座,但他所获得的好处显然是很多的,而且这种好多大多是隐性的,宋襄公想抓把柄都难。

面对这种情形,宋襄公觉得继续这样耗下去,自己被楚国活捉这种事早晚会成为导火索,公子目夷想什么时候引爆,自己都只能被动接受,这种主动权不在手上的感觉令宋襄公非常难受。

基于这种考虑,宋襄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伐楚报仇!

面对宋襄公这一决定,公子目夷简直都惊呆了:见过不怕死的,却没见过这么喜欢找死的!楚国是什么咖位,那是我们小小宋国能够撼动的吗?

十三年夏,宋伐郑。子鱼曰:“祸在此矣。”

但公子目夷的反对根本无效,因为宋襄公手握政治正确:你们的国君被俘虏了,难道你们全当无事发生吗?要是真这样,那不如我赶快让位给公子目夷,是不是就称你们的心意了?

如果话说到这一步,你说公子目夷该怎么办呢?又能怎么办呢?

后世读者或许会问:“宋襄公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,他难道不考虑宋楚之间的差距吗?如果面子没挣回来,岂不是输得更惨?”

宋襄公虽然基于挽回颜面,但他肯定很清楚:直接交锋没理由,因为人家楚国好歹把自己送了回来。而且楚国实力强大,硬碰硬难免会吃亏。

基于这种思路,宋襄公玩了一出“围点打援”:他率军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,看楚国来不来救。

如果楚成王上道,自然会看懂宋襄公的招数:这位老兄就是要个面子,所以他肯定不会全力攻郑,这时候楚成王只要派一个信差去郑国,表示楚国即将出兵救援,要求郑国坚决顶住就行。

宋襄公随便打几下,发现楚军没来,自然会找理由退兵的,这样宋襄公的面子就算找回来了。

可问题是,楚成王不上道,他觉得宋襄公不识好歹。也有可能是,楚成王觉得自己没必要上道,你不过是小小宋国,居然也敢跟我玩这种盘外招?

总而言之,剧本并未按照宋襄公这个导演的设定来演,因为楚成王过于大牌,他决定和宋襄公面对面较量一次,免得他以后再这样呜呜喳喳地找抽。

这一战的结果自不用多说,肯定是楚国大胜。

陈成,宋人击之。宋师大败,襄公伤股。国人皆怨公。

但在记录这一战的时候,却有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。

据说,在宋襄公失败之后,他为了挽回颜面,说了一通大道理,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宋国讲仁义,而楚国不讲仁义,所以我宋国虽然败了,却也是虽败犹荣。

公曰:“君子不困人於阸,不鼓不成列。”

这话什么意思呢?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。

在《天龙八部》世界里,某江湖菜鸟喝多了吹牛:“告诉你们,当时在聚贤庄,我用了一招劈空掌,掌风直接朝着乔峰的鼻梁吹去,如果我多吐三分劲,乔峰肯定会被我打得满脸开花。但我心胸豁达,不愿意他受此打击,所以我不但没有多吐三分劲,反而把劲道又卸去三分,只是想简单给他一个教训。没想到乔峰这契丹余孽不识好歹,居然趁我劲道老去的时候给了我一掌,直接把我肋骨给打断了,你说这契丹人还有没有点礼貌了?”

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!!!!!!

只有真正的弱鸡,才会在时候放这种马后炮,用以彰显自己的强大。

宋襄公在发表了这样一番大义凛然的讲话之后,很快就因伤去世了,但宋襄公的这种“精神”却遗留了下来。

若干年后,大家在说起宋襄公的时候,都会轻蔑一笑:“噢,你说那个只知道讲仁义的国君啊?”

某些道德卫士立刻高潮:“宋襄公虽死,但他作为一个君子,能打楚成王鼻梁的时候却暗暗收劲,这种大无畏的卫道精神,其实尔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?”

是啊,我们都不理解,正如我们没法理解,一个不入流的江湖菜鸟,他怎么会有可能打中乔峰鼻梁一样。

宋襄公这种做法,就是想强行给自己找个台阶:“不是我军无能,而是敌军狡猾。”

这话放到今天,我估计没几个人会信,可一旦把朝代拖到公元前的春秋时期,那个传说中“礼仪”大行其道的时期,很多人就相信了,并为此惋惜一番,就好像宋襄公的劈空掌多带三分劲,就能立刻把楚成王这种蛮夷君主打得满脸开花一样。

醒醒吧,真没这种事,就凭宋襄公那副德性,哪有资格挑战楚成王呢?

但宋襄公也不算白死,至少他留下了“宋襄之仁”这样一个成语,也算是为后世子孙做出了一点贡献。

分享到:
收藏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