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,她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「自卑」。
上小学的时候,家里吃炸鸡翅,她爱吃,便多吃了两个。
母亲对她说:“你要是原来小时候就这样吃,我家恐怕是根本养不起你。”
从那以后,即使再喜欢的食物,她也不敢多吃。
初中入学,别人都背着精致的书包,只有她的是粗糙的麻布料。
可自己的家庭条件明明允许她拥有正常水平的东西,她却没办法得到。
现在她上大二了,打出租车的次数十根指头数得过来,高考填志愿宁愿放弃喜欢的专业就因为看到学费比较高,从小爱的画画被父母灌输说自己在家画画就行……
父母口口声声说为她好,“砸锅卖铁也要养你”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,可在说完这一切后,总会附上一句自己口袋里多穷多穷,调侃她是家里最富有的人。
女孩自始至终都没有要求过父母提供给多么优越的条件,只希望他们能够给予自己生存下去的安全感与信心,但是从来没有。
于是,她自卑到了骨子里,也虚荣到了骨子里:
“我的视野、心胸变得狭窄,我现在是个表面佛系,实际比谁都虚荣心强的人,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玻璃心脆弱得容不得他人半点观望。”
“在别人眼中,我从小就是懂事的节俭的孩子,我几乎不会主动要求什么,因为我不知道如何界定合理or不合理要求,我只知道如果我主动说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,就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叛逆。”
弗洛伊德在“童年阴影”理论中说:
“童年不被满足,哭穷的环境,会让人自卑,长大后更难自立。”
父母一味地“穷养”,给孩子带来不仅是物质上的短缺,还有伴随一生的卑微。
这是哭穷的第一剂毒药。
有人在微博上问:“被父母灌输「赚钱辛苦,我们家不富裕」是一种什么体验?
一条留言很是扎心:
“不过是上个学觉得自己在向父母索命,吃顿海底捞觉得自己对不起祖宗十八代。非常看重钱,曾经也觉得自己应该追梦,现在过早的世俗吝啬,真的很痛苦。”
《人民的名义》中也有非常震撼的一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