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栗子 爸妈研究所(ID:mama_cn)原创首发
01
男性似乎有着“与生俱来”的蜜汁自信,本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或者只是为了烘托气氛。
但自从我家大宝进入了6岁阶段之后,我才发现,传言竟是真的。
那天简直被儿子亮瞎眼了。
晚上回到家检查作业,翻开大宝的练习册,老母亲眼前一黑——4道题竟然错了3道!
题目很简单,类似于,图片里,A的左边有几个人,右边有几个人!深呼吸,问他:“哥哥,这是怎么回事呢?”
他端详了一番,很满意:“妈妈,一共就4道题,我还能对一道,厉害吧!”
那一刻,我心里真的是“万马奔腾”,好想大喊一句:厉害个鬼啊!!(不过据说这样的心态,不容易崩!)
当我刻意留意过之后,才发现,我儿子并不是唯一。
像这个一年级小朋友,考试语文14分、数学29分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学习很不错!
更甚者,不要看我小,心中自有丘壑!
不是年龄限制了我,我早就选举当上总统,带领全国人民吃上美味的糖果!
不说别的,他眼中有光的样子真的很亮眼!
这些小小“普信男”们,过着最糙的生活,有着最顶端的心理素质。
问哪家孩子最强,他们都能拿出制霸世界的态度:“舍我其谁!”
与此同时,习惯了“谦虚”的我们,慢慢羡慕起孩子的“平凡却自信”的样子。
我们小时候,得了99分家长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拿满分、得了全班第一家长会告诫你不能骄傲、考上了好中学家长会说人外有人别得意……
他们吝啬着,不愿意把那句“我孩子真棒”说出口。
我们过去的育儿追捧“打压式教育”,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但不自信的孩子。
“我不配”的自卑感在小时候养成,成了我们长大后的遗憾和挣脱不了的桎梏。
童年是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关键时期,小时候经常受到打压、贬低的孩子,长大后也容易自卑。
自卑的孩子,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秀,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出丑,任何情况都不会站在人群的C位,但渴望被所有人喜欢。
正因为如此,当我们看到孩子那副“不凭什么,我就是行”的拽拽的样子,才会有种好气但更好笑的感慨。
那颗无知更无畏的赤子之心,戳中了一帮曾经默默舔舐伤口的中年人。
02
自卑的另一面,是自负。
自信与自负最大的区别在于,前者只针对自身,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;而后者,会通过踩拉他人来寻找价值感。
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,很多时候,自负其实是自卑的一种伪装。
有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,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,而另一方面,他们又会做出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。
一个人感到自己弱小的人,才会通过贬低他人来让自己感受强大。
《少年说》中,陈铭对这种追逐优秀的自负感与自信作了一番十分精准的解说。
“你知道自信跟优越感的区别是什么呢,自信是我觉得我很好,优越感是我觉得我比你好,有差别吧,一个自信的人,真正骨子里自信的时候。
当他在跟自己说,我很好的时候,我是一等奖,我是二等奖,我是第一名,我是第二名,亦或是第五名,其实没有影响到他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和认可。
但是如果优越感,体现出来的是,我一定要比你好,才能证明我好。
你发现了吗?这一条路是没有头的,因为你永远在跟别人比。
你失去了享受美本身的快乐,那是最美的东西,好不好,偏一步有时候海阔天空,试试看,供你参考,好不好。”
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事物本身的愉悦,脱离攀比的心理,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信。
那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自信?
唐·摩尔通过一系列调研、实验得出关于自信的要点:自信并非越多越好,优秀的自信者是能够调节自信程度、做出聪明决策的人。
在《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》里,作者提出了“恰到好处的自信”的概念:
比如,让孩学会跟自己“抬杠”、习惯去考虑对立面。
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从相反的方向强迫自己进行思考,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可能是错的、去搜寻与自己结论相反的证据,把事情真的做成,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度。
还有,教育孩子尊重概率、尊重客观规律。
只要让孩子多了解客观规律和事实,在做决定时能够对一件事发生的概率高低有基本预判,能用清醒的头脑而非侥幸心理去下判断、做决定。
通过尊重客观规律,努力将大脑里的概率同事实本身的概率同步起来。
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做到“恰到好处的自信”,成为一枚健康的普通又自信的男孩。
03
孩子的自信心,往往还藏在父母日常的话里。
父母日常与孩子的对话中,就藏着能够激励出他们自信心的三把钥匙:
1、“你能做到吗?”
几乎没有哪个小男孩面对这句话时会说不。
因为他们不服输,骨子里就不安分,天生就喜欢挑战。
把禁止孩子的话,改成勉励的话:
“在10分钟内把客厅的沙发整理好,你能做到吗?”
“我能!”
“跟爸爸玩打架游戏的时候,不能打头部和肚子,你能做到吗?”
“我能!”
“今天晚饭由你来淘米煮饭,你能做到吗?”
“我能!”
在这样的对话,不仅仅能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。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,然后建立自信。
2、“我们来试试看!”
你有没有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呢?
也许有妈妈会说,如果让孩子什么都做,会不会失控,管不住。
事实上,有很多妈妈害怕自己的小男孩变得调皮,而喜欢孩子安安静静的。
因为很有可能,早上出门打扮得干净整洁的孩子,放学回家后却是脏兮兮的,甚至还把裤子衣服挂出洞洞来。妈妈们会为此大为光火,责备孩子不讲卫生。
男孩们本来就喜欢把东西拆散开,然后再重新组合或重建,或者试着去搞很多的破坏。这些都是正常的,父母要接纳,而不是禁止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今我们很多的孩子,往往是管的太多,变得不敢尝试了。
只要随便往那个孩子多的广场一站,就会发现很多“听话”的孩子。蹦跳高了,快了,马上就有大人在后边追赶着,说太危险太危险。
其实孩子没有问题,问题出在大人身上。倘若看到一个男孩畏畏缩缩,一点也不调皮,那也真是让人心疼。
但我却一直觉得,正面的激励要更管用一些。
3、“我相信你!”
这句话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远比那句“你为什么这么笨”式的打击管用。
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强烈冲动,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样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会一直在找寻自己的优势,获得父母和周边人的认同。
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会努力去获取认同,追求卓越,所以,父母要想办法来唤醒并且保持孩子这种心理。
如果你对孩子够了解,肯定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,父母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闪光点来帮孩子获取信心。
相信的背后,是尊重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