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植“靠天吃饭” 加工标准缺乏
存在于咖啡行业的每一个链条里的不利因素,让云南咖啡长期处于低端状态。
“云咖”面临的窘境,要从咖啡园里说起。“目前云南的咖啡豆只有在树上的时候品质是好的,摘下来就不一定了。” 临沧凌丰产业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奇,对于云南咖啡的粗放型种植十分痛心,“农户沿着咖啡林不加挑选地统一采收,品质不一的咖啡果混作一堆,又没有初加工设施,只有依靠自然晾晒,一下雨就发酵。基本靠天吃饭的方式,让质量损失极为严重。”
种植方式粗放,折射的是行业标准的缺乏和混乱。农户种植自创一套标准、企业种植一套标准、加工生产又是一套标准……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,这样的混乱局面导致了云南咖啡普遍质量不稳定,不少咖啡企业难以连续两年拿出同样质量的咖啡豆,这也是云南咖啡价格始终略低于国际价格的根本原因。
“一是鲜果采摘质量差,未成熟果过多;二是缺乏青果分离技术设备,鲜果质量良莠不齐;三是缺乏机械脱胶技术设备,导致质量参差不齐;四是缺乏机械干燥技术设备。”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路告诉《工人日报》记者。
精深加工的短板,使得云南咖啡以原料出口为主。记者了解到,甚至有国外企业指明只要云南的原料,即便本土企业具备一定的精深加工能力,也得不到对方太多的信任。
原材料收购价格低,也让种植者的积极性备受打击。当收购价过低时,咖农会选择弃管,或是砍掉咖啡树,种植其他作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