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43年,李自成攻破潼关,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可以抗衡农民军的将领孙传庭兵败身死,1644年,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,京师摇摇欲坠,立国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最后一刻。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三月十八日,在城外震耳欲聋的炮声中,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后一次上朝,以往高谈阔论,满腹经纶的大臣们,全都低头不语。崇祯心里明白,此刻,这些人的心里,已经不是如何退敌,而是在考虑自己的后路。
突然,太监曹化淳打破了这安静尴尬的气氛,对崇祯说:忠贤若在,时事必不至此。是的,这句话提到的忠贤,正是本文的主角,太监魏忠贤。下面我们讲讲这位“九千岁”的一生,他真的是我们认知中的巨奸吗?
1.小混混魏四变身李进忠
在明朝这个时代,太监的数量,达到了历史巅峰。最多时高达十万,直到明朝灭亡,宫中还有七万余太监。一般人做太监,是在年幼之时由家人做主净身,但魏忠贤,注定与众不同,他是在二十二岁娶妻生女之后,毅然自阉。
那时的他,还不叫魏忠贤,我们从史料中,没有得到他的本名,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四,所以家人称他为“魏四”。从少年时期开始,魏四就开始和村里的混混们一起玩耍,琐碎的家庭生活对他来说,没有一点吸引力,每天就和这帮哥们,吃喝玩乐,偷鸡摸狗。
他喜欢赌博,甚至自己的一生,他也要去赌上一赌。在一次赌场失意后,魏四产生了进宫做太监的想法,是呀,与其像现在这样穷困潦倒,还不如进宫赌一把,甚至,此时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自己荣归故里,县老爷亲自迎接的场景。然而,作为一个男人,这个决定可不是说下就下的,毕竟这个后果无法挽回...
他的犹豫,无奈,彷徨,辗转反侧,是现代的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,但赌徒的本质让他很快决定了,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把!面对这样险恶的未来,这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决定,成功率微乎其微。说干就干,毕竟,成功了,一家人可以改变现状。失败了,就当村子里少了个浪荡子。于是,他选择阉割了自己(场面血腥不过多描述)。
或许历史注定了他的不凡,在用光了卖自己女儿和哥哥卖尽家产的钱后,魏四搭上了那一年进宫的末班车,那一刻,他的喜悦不亚于我们今天的中彩票。
进宫后,他马上有了新的名字,李进忠。然而进宫后的第一份工作,并不光彩,每天起早倒净桶(可以理解为倒马桶)。直到目前,我们从任何的角度也看不出,这个人将来会有掌管大明帝国的权利,他既不识字,也没有任何野心,甚至进宫的目的,也仅仅是为了衣食无忧罢了。
进忠发迹
历史偏偏要给他一段不一样的奇遇,在进宫十几年后,魏忠贤的处境有所改变。靠着巴结,魏忠贤成了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身边的典膳。典膳是明朝照顾皇室成员起居和饮食的专门机构。魏忠贤小心服侍,颇得府内外的好感。这也为他日后的上位奠定了基础。当时的太子朱常洛并不受当今皇帝待见,但魏忠贤小心地伺候着皇长孙朱由校,(后来有名的木匠皇帝),也时常听魏忠贤讲一些民间有趣的故事。
久而久之,这二人的关系愈发亲近,亦主亦仆,亦师亦友。
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,万历皇帝驾崩,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继位。魏忠贤所在的皇长孙的住所也成为了东宫,这让他的心里,舒畅了不少。
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,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,就因为纵欲过度,驾鹤西去。朱由校顺理成章地登基成为下一任皇帝,这一切都让魏忠贤有些措手不及,甚至曾经他一度认为自己的一生,也就是膳食处的一个小太监了。
我们都知道朱由校这位皇帝,因为他的父亲不受待见,所以自己小时候也没有接受皇家良好的教育,文化不高,对政治,权力没有过多的兴趣,却唯独喜欢做些木匠活,他能自己设计精巧的玩具等,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而魏忠贤从小陪在他的身边,又与他最为依赖的乳母客氏有着私情。在这里我们提一下朱由校的乳母客氏,朱由校对客氏感情之深厚,已然超越生母,在他登基后,客氏按规定要离开宫里,可仅仅一天,这位年轻的小皇帝竟然说“今日出宫,午膳至晚未进,暮思至晚,痛心不已,着时进宫奉慰,外廷不得烦激”。大概意思说的是,我(朱由校)非常想念客氏,从早到晚想,饭都吃不进去,所以一定要让客氏回来,大臣们不可劝阻。就这样,客氏被接了回来,之后的风光不亚于太后。
所以,成为客氏的情人(明朝对这样的关系称之为“对食”),成为了魏忠贤人生当中的转折点,客氏最亲近的人自然也是皇帝最喜欢的人,从此魏忠贤成为了皇帝最信任的太监(没有之一),因为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,甚至有些讨厌,繁琐的政务和批阅奏折对朱由校来说,成为了折磨,所以他需要一个替他做这些事的人。由此,魏忠贤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,工作是替皇帝批阅奏折。
为一个对政治没兴趣的皇帝批阅奏折,这意味着大明王朝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了他的手里。
魏忠贤的功与过
我们眼中的魏忠贤,在书本和影视剧的描述演绎下,是一个十足的大奸臣,似乎没有丝毫优点。而对于东林党的了解,则是高尚无私,一心为国。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
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忠贤在朝廷的死对头——东林党
东林党是在明朝末年,国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成立的,一些读书人担忧国事,他们聚在一起,讨论救国救民之道,久而久之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导致形成了一个政治联盟,到后期可以干预朝政。
比较相信一句话: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。
我们对魏忠贤了解最多的相关书籍,很多资料大多出自《明史》,而《明史》是由清代初期遗留下来的明朝文人所写,这些文人大部分都是原东林党人,所以在清廷统治下描写前朝历史并且是自己死对头的记载,有多少是清廷授意下对前朝的抹黑,又有多少是对魏忠贤的口诛笔伐呢?
我们简单的判断,虽然此人目不识丁,但能从一个倒马桶的小太监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,绝对有极高的智商与情商,如果魏忠贤真的像历史描述的那样不堪,只会溜须拍马,他真的能走到这一步吗?
很多事情都有多面性,他在上位过程中不择手段排除异己,专横跋扈,到掌权后的贪污受贿,结党营私,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但在其执掌朝政期间,朝廷有钱,国家相对太平,百姓赋税较低。
明朝末期,关外的后金政权(满清的前身)日渐强大,从努尔哈赤,到皇太极,一直在率军骚扰攻击大明。既然常年打仗,那么军费肯定是第一位的,魏忠贤执政后,恢复了万历末年取消的工商税、海税等。大幅削减了农民阶层的税收,一方面通过征收东南地区富商的税收来补给边防军队,保证了军费的稳定。另外一方面还对贫困地区减少赋税,防止农民起义造反。这也是在魏忠贤执政期间,中原并未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。大家可能不知道,事实上东林党人大多出身于东南士大夫阶层,而魏忠贤搜刮的钱,大多也是从这些东南士大夫家里搜刮出来的。所以东林党对魏忠贤的攻击并非一心为国,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魏忠贤动了他们的“蛋糕”。
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后,再次倚重东林党,结果又断绝了东南沿海的税收“财路”,当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,朝廷却财政枯竭,一个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人,却谁也不为国家捐献钱财,最后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里。
所以我们看魏忠贤,虽然贪婪无耻,但在国家安危面前,还是有一定眼光的,也正是他,相信并重用了袁崇焕,熊廷弼等名将,大明朝廷才能和满清骑兵斗的有来有回。
以至于崇祯逼死魏忠贤后,在大明即将灭亡的时候下密旨:重新收敛魏忠贤的遗骸,并且还埋在了这位魏忠贤生前选定的地址香山碧云寺,此举可以理解为对魏忠贤部分价值的肯定,也是对自己执政十七年所作所为的否定。
所以作者认为,对于魏忠贤的评价,如果仅看个人角度,那就是一个任人唯亲,专权跋扈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。如果从国家社稷的角度看,那他是有一定功劳的。反观他的对手东林党人,满口仁义道德,却也没少做危害国家利益的事。
以上为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客观评价,并非洗白魏忠贤,仅代表个人观点,对待历史,我们应该有一个怀疑的态度,一个清醒客观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