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重庆为什么要与四川“分家”?重庆分出四川的原因!

2020-12-26 15:23

究其根本原因,就是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后的迅速衰落。

此外,导致四川与重庆分家的直接原因还有三个:

一是四川已形成成都和重庆双核模式,而且人口总量大,重庆分出去后不会导致四川全省没有中心之窘境。

二是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,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,直辖后利用区位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。

三是为三峡工程的统筹管理和库区移民创造条件,川渝分家有利于三峡工程的顺利有序推进,这是个契机。

综上原因,共同促成了1997年重庆与四川的分家,使重庆成为第四个直辖市。

重庆直辖前四川的情况

20世纪30、40年代,也就是抗战时期,重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运条件为其赢得了难得的发展良机。

国民政府西迁后,重庆一跃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,这一时期沉淀的基础实力,使重庆成为西南大区中心。

这时的重庆被析出四川省,成为继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青岛、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央院辖市,也就是直辖市。

重庆的这一特殊地位一直延续到1954年,重庆与天津、南京等大城市不再直辖,西南大区机构均迁往成都。

建国后,重庆获得的支持度与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匹配,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3年重庆实现计划单列前。

一五期间重庆仅有一座发电厂属于156个重点项目之一,而成都地区则有5项,奠定了其电子工业基地地位。

这时的成都已经成为川西地区的新中心,不过重庆作为传统工业城市,到80年代工业产值仍位居全国第七。

当时的重庆,优势主要集中在冶金、机械、化工等重工业及医药、纺织等轻工业,产出比大,上交税收多。

重庆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,但当时的地位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,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整个布局。

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后的情况

在这种背景下,重庆在1983年率先在试行市带县,并实行计划单列,即赋予重庆省一级的经济管理等权限。

按常理讲,重庆实行计划单列,经济上应该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,但实际上重庆经济并未按设想发展。

先看工业,在计划单列的14年间,重庆地区仅扩建了一个西南铝改工程,没有新兴建一个重大的工业项目。

重庆与四川也曾共同申请过不少项目,但项目要么最终落户成都,要么是自贡或彭州,重庆计划每次落空。

再看交通,重庆当时仅有成渝高速,而成都已有5条高速公路。而铁路方面,重庆主导的渝怀铁路一直难产。

重庆到了80年代末,才开始建设两路一桥工程,主要是因自身财力有限,这对山城重庆来说直接制约发展。

接着看教育,建国之初重庆的教育实力并不低,后来高校院系调整,实力雄厚的重庆大学也被强行拆分开。

80年代中期,全国95所重点大学中,重庆仍占4所,与成都持平。后在一城独大的原则下,成都一骑绝尘。

最后看区划,成渝地区各种基础都比较好,但四川先行发展的并非成渝,而是乐成绵地区,重庆被落下了。

实行计划单列之后的重庆,并没有出现预想的发展速度,从某种意义上讲,重庆不但没发展,反而没落了。

在这种大的背景下,重庆从四川分拆独立,应该是迟早的事情,这既是发展的需要,又是现实形势之所迫。

重庆与四川分家的直接原因

首先,四川当时的人口太多,已经达到1.1亿人,面积也不小,达57万平方公里,管辖着221个县级行政区。

放眼国内,四川是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,从管理效率来讲,这种密集管理难以发挥有效性。

因此,重庆与四川分家的第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实行有效管理。

其次,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,四川已经形成两个城市核心,将重庆分出去不会使四川失去中心。

另外,重庆的工业基础实力雄厚,若是直辖可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辐射功能,利用区位优势带动西部发展。

最后,就是为了三峡工程的有序进行。重庆直辖之后,可以有效统筹三峡工程管理建设和库区移民的安置。

重庆直辖产生过3套方案,一是把老重庆区域升为直辖市,优点是操作简单,缺点是无法解决四川人口问题。

二是将老重庆和万县、涪陵等地整合成直辖市,这样可有效解决人口问题,但黔江会成一块调整后的“飞地”。

三是将巴中、广安、达川、万县、涪陵、黔江都划入重庆再直辖,但这会给重庆直辖后的发展带来大包袱。

其实最早还有设立三峡省的构想,但与精简原则不太符,后经精确测算,最终形成了重庆现有的区划格局。

重庆的直辖,确实带动了重庆的发展,也带动了三峡库区工作的开展。

重庆的人口比京、津、沪的总和少不了多少,但面积却比3个直辖市加起来的总和还多一倍多,确实不多见。

综上,重庆与四川的分家,既有根本原因又有直接原因,总之一句话,就是区划改革和经济发展之所需。

分享到:
收藏
相关阅读